塑膠回收再利用產品

說到塑膠回收再利用,寶特瓶就是台灣最常見的案例。在各種志工、政府機關以及拾荒者的配合之下,台灣的寶特瓶回收率超過九成。每年有將近十萬噸的寶特瓶被回收後交給處理廠進行清洗、造粒,而後經過紡絲織布,最後做成衣服、環保購物袋甚至可再做成寶特瓶,形成一個從搖籃到搖籃的封閉式循環。這是標準的環境友善產品概念。

在品牌廠商的觀念中,塑膠回收再利用有分為消費後(post-consumer recycle)回收塑膠再利用(以下簡稱PCR)以及工廠加工邊料(post-industry recycle)回收再利用(以下簡稱PIR)兩大類。一般廠商所謂的綠色產品,主要著重在PCR。主要是因為當PCR製品被消費者丟棄後,回收前還必須另外進行收集、運輸、材質分類等額外工序。

例如時下常見的的海洋廢塑膠的回收再利用議題,許多年輕的創業家投入有效率地進行收集海上的飄浮塑膠。這些創意的塑膠收集器,需要建置費用及人員操作成本。收集後還要找到成本較低的方法運送到回收處理廠。最後還要將這些混合塑膠進行分類。

為了有效分類各種塑膠容器,國際上訂了不同編號來代表不同的塑膠材料。1號PET、2號HDPE、3號PVC、4號LDPE、5號PP、6號PS、7號其他類。混合的民生廢棄塑膠,可以經過人工挑選、密度分離、光學分選等方式,按材質及顏色有效分類出來。將分離後的塑膠進行粉碎、清洗、再製成塑膠粒。這些塑膠粒便可以販售給塑膠業者,進行二次加工,做成各式各樣的產品。

以另一個實例而言,台灣在塑膠製品如寶特瓶、牛奶瓶、洗髮精瓶等瓶罐容器的回收,技術相當成熟。但其他平板塑膠容器,例如雞蛋盒、塑膠托盤、塑膠便當盒、塑膠餅乾盒等,回收後材質眾多且壓扁後塑膠製品不易分開。導致分類、粉碎後的塑膠碎片純度無法達到標準,因此缺乏有效的再利用去化管道,目前仍沒有大量商轉的實績。此事也曾被媒體揭露引發話題:民眾認為自己辛苦將廢棄塑膠分類出來,且以為後續有回收再利用,沒想到最終還是進了焚化爐處理。

而PIR回收及分類程序則相對簡單。主要是因為工廠使用的原料相對的單純,且可以掌握投入原料的訊息,加上未經過消費者使用因此沒有產品汙染的疑慮。少了廢棄物蒐集(collection)、運輸(transportation)、分類(sorting)、清洗(cleaning)等程序,後續回收再利用的處理相對容易。同時以零廢棄物排放為目標,本來就是廠商需要透過材料或製程的研發來克服。因此品牌廠商多半不將PIR塑膠列入所謂的環保材質,這部分國內塑膠加工業者的認知和國際品牌廠商有不小的落差。其實因為功能導向,目前塑膠製品越來越多導入複合材的概念,當兩種以上的材料結合在一起後不易分開,即使是工廠產生的邊料都不容易進行回收再利用。

身為原料商起家,鵬富與本地商家也有合作製作各式綠色產品。圖一為我司驅蟲仿葉產品。此產品為與本地盆栽商合作開發之PCR材料製品。圖二為我司平價塑膠容器,透過我司合作廠商回收邊料,經簡單染色加工成型,為我司目前PIR產品之一。鑒於國際原料價格時有不穩,如果您對回收原料產品有興趣,歡迎與我司洽談不同材料之回收再製。我司從原料端整合至加工端,可讓您的簡單創意付諸實行。

 

 

產品諮詢: PCR 產品PIR 產品,塑膠容器,驅蟲葉片

尚無任何留言

您的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