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膠流動性指數(melt flow index),簡稱MI或是MFI,是衡量塑膠升溫到加工溫度時,其流動性的重要依據參數,根據ASTM D1238的規範測試方法,其設備原理如下:
將測試設備先預生溫到待測溫度,同時將塑膠粒進行烘乾去除水分,待兩者皆到預設目標,接著將塑膠料從上方迅速倒入已升溫的管槽中,並將圓柱長棒也放入管槽中壓住塑膠粒子,上方根據不同塑膠材質,放置不同標準重量的荷重,經過數分鐘確保管槽中的塑膠已經完全熔化後,將設備下方的開口打開,讓熔化後的塑膠從底部的毛細孔流出(孔洞長8mm、直徑2.0955mm),並根據實際流動的快慢調整切刀的秒速,秤重後計算出每分鐘流出的塑膠重量再乘10倍,就是我們在塑膠物性資料表常看到流動指數(MI)數值,單位是g/10min,每10分鐘流出幾克重的熔化塑膠。
從以上的測試方法中可以知道,當測試的塑膠材料在熔化後呈現比較黏的特性時,在固定時間內能流出底部毛細孔的重量越少,因此量測到的MI數值就會越小(和傳統液體使用黏度機量測黏度時,數值越大代表產品越黏的觀念剛好相反)。MI值普遍被塑膠加工業者當成判斷原料特性的重要參數。熔化後黏度越高的塑膠材料(一般來說MI<2),適合用在吹膜、擠出、抽板等加工製程,而黏度較低的材料(MI>10)則適合用射出成型方式來加工。
當我們拿到物性資料表查看MI數值做比較的時候,要注意到其測試的溫度和荷重是多少?例如常見的聚丙烯(PP)塑膠,有些廠商提供的是荷重2.16公斤、210℃的條件,有些是荷重2.16公斤、190℃的條件。因此,當比較MI時,需要在一樣的條件下做比較才有意義。同一個材料當荷重越重或者是測試溫度越高的時候,流出毛孔的重量也會增加,因此MI數值也會比較高,反之則會越低。若供應商提供的物性表沒有標示溫度和荷重條件,建議最好打個電話詢問一下才能得到正確的資訊。
產品諮詢:塑膠原料,塑膠添加劑,PP,PE,PS,ABS,POM,POM,TPU,TPE,PVC,電木塑膠